《省道台一線的故事》        文 / 梁承忠

 

書名:省道台一線的故事

作者介紹:黃智偉,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長年關注台灣交通與地方發展,並實際前往各地踏查,對於台灣歷史有獨到的見解。

出版社: 台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出版日期:2002年4月出版

獲獎:獲選2002年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

 

章節內容之摘要

1.本書介紹大綱

   今天台灣所稱的省道台一線,又稱縱貫線,是最早在地理上把台灣連成一個整體的道路,循著這條歷史最悠久的「古道」,三百多年來的台灣將一一呈現眼前。俗話說南來北往,南船北馬,但這些話在早期的台灣並不適用。東西向的河流是台灣的天險,從台南前往台北,比坐船到廈門還要難上許多。那麼,帶有挑戰歷史與地理侷限的南北向縱貫道,究竟是怎麼誕生的?縱貫道,台灣最早的一條古道,也是最早在地理上把台灣連成一個整體的道路。雖然未見諸明文,但它卻一開始就被清朝設定為「官道」,不僅主要官府衙門全都集中在這條道路沿線,而且島上陸軍至少有八成兵力是駐守在這條道路上的。這條官道,是幾百年來台灣各種資源流動的大動脈,也是政府統治力量的展現。它就是今天省道「台一線」的前身。

  「路是人走出來的」,縱貫道南起枋寮、北抵雞籠,這條貫串整個台灣西部的重要道路,在地表上所呈現的樣貌,卻和一旁的田間小路沒什麼分別,甚至有時還更糟糕。馬匹不能走,車輛不能通,唯一能倚靠的就是行人的雙腳,碰到河川暴漲,還常要一連數天等待水位下降才能通行。台灣縱貫道就是在這樣的艱困條件下逐漸一段段成形,而且在每一段道路背後,都隱藏了許多代表台灣生命力的奮鬥故事,一直沿續到今日。

   在二十世紀以前,台灣的交通由水路、旱道所交織而成。從政治力、軍事力,到商品的交換、資訊的流通,都必須藉由這個運輸網絡,才能夠暢行無阻。瞭解清代台灣的道路系統,是另一個認識台灣的途徑。本書詳述台灣縱貫道形成的歷史,先民篳路藍褸的精神,和十九世紀前幾次重要的縱貫道大旅行,為讀者開啟另一扇發現台灣的窗。 探究台灣真正的第一「古道」,了解台灣歷史的另一個面向!

2.本書章節安排和說明:

第一章 台灣最早的古道──縱貫道

定義書中主角「道路」、「官道」、「驛道」等在中國之歷史演變、結構概念、長度和其分類,並對應清代台灣當時的實際情況、道路造價和解決之道。這條貫串起整個台灣西部的重要道路,在早期地表上所呈現的樣貌,卻和一旁的田岸小路沒什麼分別。作者並從清代早期台灣的地理環境和生產情況,來分析當時台灣島內物資流動因為水運和陸運不同差異之輸送成本情形。和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牛車」和「肩挑」之概況。


第二章 雛形創立──十七世紀的縱貫道

從統治者的針與線之喻況,來說明從統治中心延伸出去連接一個一個聚點的官道,對帝國運作的重要性。台灣在17世紀(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才納入了清朝的統治拼圖中,並在荷蘭和明鄭政權的基礎上沿襲舊有的行政配置上,建立起一府三縣的行政劃分,以及當時約一萬兵力的軍隊「台灣鎮」駐防。以當時台灣府城(台南)為中心,解釋當時台灣漢民群聚之下所形成的南路和北路之概念,及其交通狀況。並論及番人(平埔原住民)所要擔負的勞役內容,和當時漢人的台灣官道,為何實際上是以平埔番社做為主要交通樞紐的概念原由和歷史情形。

第三章 承先啟後——十八世紀的縱貫道

本章探討由於清代在台灣之官方,由於營造運輸等勞役屢次累番,直接所導致番亂的產生和數次重大民變之影響,清廷開始在台灣增設官治行政區(漢人人口增多),來加強官方實際統治影響力,也逐漸的拉長了台灣南北二路的延伸;並逐漸減少對番人的勞役(番亂的產生和漢人市鎮人口增多)的原因。並論及當時南路之水田溝渠橫流無定,及屢有牛車壓路而導致的積水無法通行之情形(處處坑塹)。而在開拓北路竹塹埔方面的困難度,和當時渡口常遇見的大潮而待退之問題。及由於當時台灣北部地形複雜,其中所使用到之獸力、人力應用之交通概況。

第四章 蛻變與重生──十九世紀的縱貫道

清代台灣之行政逐漸穩定,加上漢人產業、政治腹地的逐漸向北開展,北部政經中心之地位顯著,而北路官道之開闢更形重要;並延伸至東部噶瑪蘭地區。本書並舉清代姚瑩所寫的《臺北道里記》來說明。而由於新竹以北之北路地形較南部官道複雜,有些地段必須以河流為道,因此官營渡口之重要性也有所提伸。而中國的「自強運動」也對台灣縱貫道造成了近代化之影響,例如「芩毓英大甲溪工程」和「劉銘傳鐵路工程」等。而清代台灣南路在十九世紀最後一次的延伸,則是由於牡丹社事件後將恆春設縣(1875年)。但只維持20年後,台灣便由清廷割讓於日本了。而日本為了殖民統治之便利,在台灣縱貫道之致力修建(包括縱貫線鐵路),才使現代化開始正式染色在這條「走出來」的古道上。日本在剛進入台灣不久,為求軍事交通征伐上的便利,便開始將清代時期的一些羊腸小徑,開始拓寬加強成為軍用道路(陸軍路),並逐漸一路從基隆到屏東連接。起初這條道路並未建橋、鋪砂石,極為簡陋。直到1916年,日本政府將此條全長461.7公里之碎石路,定名為「縱貫道」,並制定道路標準。屬於以國庫或地方經費改善養護之「指定道路」。爾後,台灣第一條具有「現代公路雛形」之縱貫道,也才算是真正形成。

第五章 縱貫道上的先民足跡

作者從文獻記載縱貫運輸情形中,有的幾個趣特點。如蕃人跑公文、過沙河和跳石而行、獸力運用之選擇、總兵官出巡、尖站與宿店、勞力和綠林草莽等來生動的形塑出清代台灣縱貫道所展現的時代活力和風土民情。

3.本書內容摘要:

省道台1線,又稱縱貫公路、西部幹線、省道。是台灣一條南北走向的公路,自清代時期就是縱貫全島南北的交通要道。而目前台灣政府定義的台灣省道第一線是北起台北市忠孝西路中山南路口(行政院大門前,台灣公路原點和與台3線共線起點,台1甲線、台5線、台9線交界處),南至屏東縣枋山鄉楓港(與台26線交接處),全長共計460.600公里,終點里程為460.6公里。是目前臺灣公路系統里程第二長的省道(第一長為台9線)。沿途經過台灣西部14個縣市,堪稱台灣最重要的省道,與東部的台9線大致構成環島路網。台1線另有6條支線,編為台1甲、乙、丙、丁、戊、己線。另外,於屏東縣屏鵝公路佳冬段則設有戰備跑道,也是目前眾多省道中唯一的戰備跑道(俗稱佳冬戰備道)。

作者在本書中主要聚焦於台灣「官方」縱貫道之形成、演變和歷史狀況,以了解當時在台灣所呈現物資與訊息的傳遞面貌與其特色。並推導出清代時期,島內之貨物和人員輸送的概況。並藉由這條路線發展,演譯出當時台灣漢人移民拓墾;及如何與平埔原住民朋友「相處」的社會與歷史關係。

省道台一線,也就是台灣由南到北最主要的交通通衢,這條路是怎麼被當時的人「走」出來的?自清朝收台以降,台灣始終存在著這一條南北陸路幹道,而且這條道路還被官方刻意地建立成「官道」,不但當時的主要官府衙門全都集中在這條道路沿線,且駐台八成以上的軍隊官吏都防守在這條路上,這條官道正是今天「縱貫線」(省道台一線)的前身。這條「縱貫」官道的出現,並非一朝一夕,而是隨著清代官府地方行政編制的擴大,統轄區域的增加而逐步完成,越發健全。

官道如帝國之血脈,於期間所輸送的是維持帝國生命的重要養分,在平日是公文書函、稅收、糧食及貨幣運送;戰時則是車馬大軍糧草之配給。而清代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廿六日所爆發的林爽文之變(1787年1月16日),待福康安來台平亂後(1788年2月10日),便深知台灣有官道之名卻無官道之實的窘況;並對上奏出建議了台灣官道的修整事宜,惜之後無貫徹落實之。而這些昔日的古道痕跡,其實也正見證了台灣先民的舊時活動遺跡。例如本書舉出郁永河所寫的《稗海記遊》,他為了取硫磺而從當時的台南府城走所謂的「官道」,一路北上,並在書中記載他所看到台灣的土民風情,山川景色,物產生活,和特殊風貌。

除了道路,當時台灣交通工具的演變也是很重要的。當時不是坐原住民搭抬的轎子,就是坐上最流行的牛車。過河路時就要坐坐土產小舢舨「艋舺」津渡一番,可惜台灣沒多少河流有平穩的流量可以好好乘船,因為台灣這條南北大道除了有時難走的爛泥濘沼之外,還時常被短而急促的亂石河川切割得零零落落,這在交通上就得花去許多的時間與風險。如同書中所說,在清朝時期,旅行在台灣這條縱貫道是很不方便的,需要經過固定的番社或宿店,而這些地方,就成為現在開發較早的鄉鎮。一條道路,帶來商機和開墾的生靈,隨著水圳的開鑿讓耕地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漢人過來台灣討生活。也造就了台灣當時的炊煙繁榮。

但這條縱貫台灣的「台一線」,卻因為清朝治台理念的先天不足,一直沒有好好的貫通建設好。而且台灣每年到了夏秋之交的「颱風」迅如猛虎,所一定造成的橋斷路毀,往往使一條路便得修好幾次不止。所以到了日本時代,便以鐵路作為貫通台灣南北為主要交通施政方向。光復後,台灣有了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交通選擇性大增,所以也沒人一定要依著清朝所留的台一線慢慢走了。

 

讀後心得和評論

由於此書是作者碩士論文轉化而來推廣大眾之著作,因此在一些文章篇幅內容的相關調整上,減幅似乎過大於增,因此在書中所提講之重要歷史事件,總有些許述而不詳之略憾是也。另外作者對於「荷蘭–明鄭時期」之官道情況略而不述,至書末論及日本治台則戛然而止。使書中所言之縱貫道,主要限縮於清代時期;或許其書名宜更改之為好。而本書跋尾無作者之結論,不知為何?是為易讀而刪之?或是其作者序言亦是乎?

本書缺乏引述文獻及出處,於是在史徵部份,則嫌不足焉。另外書中因無附相關年表記事,因此若無些許歷史認知之眾,則不易發揮聯想之快讀是也。或許書中若可添增以縱貫道為主軸之相關歷史年表,則對讀者善莫大焉。

另外書中以台灣縱貫官道為主幹,所展開之相關史枝;例如台灣官治、軍事、蕃事、交通動力、交通工具、民情、貨殖、驛站、民變、番亂、匪莽、對外戰爭和相關地方古道使用情形等等。作者若可在書中分而述之,或可使讀者更對台灣縱貫道之發展變遷有清晰的活化概念。

有關相關圖像應用方面,作者使用了較多的古地圖和歷史照片等,使所言之事耀然於紙上,是使本書之圖文豐富多彩之因;惟圖像有些過小而無法細看矣。

若書中可再詳述清代時期,有關台灣重大面臨民變時之交通、軍事運輸情形;和府城遷移北上之官道變遷(劉銘傳時代)和建設之情狀;或再增補一些當時外國人旅行於台灣官道之情形。或許會對讀者對有關清代台灣縱貫道史述之備要,更為完滿是也。

 

總結

本書從台灣古早時道路的外觀與結構概念開始談起,而提到早期清代官方規定下鋪設道路的昂貴及實際變通情形,與當時平埔原住民番社在漢人移民「建造」縱貫道時,彼此之間的歷史地位與互動,漸次拉深,逐漸引領讀者進入一種「道境」史畫之中。作者一方面從交通史觀點闡述道路與歷史社會之間變遷互動的關係,一方面也從生活史的角度展示百年前活躍在這條道路上的人物情狀和「足下」故往,透過唱誦一段台灣縱貫古道的史歌,而使讀者細細品味出那一段台灣歷史的奮鬥故事。

 

arrow
arrow

    山河樂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